场地预约

扫码预约

当日及后两日的场地预约请使用扫码预约,超出三日的场地预约请下载附件并线下提交申请表。
文章详情
Detailed Information

展览预告|《视错觉专题科普展——当代艺术展览与策展通识课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5-09-29阅读次数:10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教学中心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观《视错觉专题科普展——当代艺术展览与策展通识课成果展》。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教学中心与人文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将于2025930日至1029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艺术教学中心(3F现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聚焦“视错觉”这一融合艺术与科学的迷人领域,集中呈现当代艺术展览与策展通识课的教学成果,带领观众探索视觉感知背后的科学原理与艺术表达。


一、展览背景与意义

视错觉,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现象,长久以来激发着艺术家与科学家的探索热情。它不仅是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极具表现力的媒介。本次展览以视错觉为主题,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搭建艺术与科学对话的桥梁,让观众在互动与体验中重新思考“观看”的本质。

展览基于2024-2025学年“当代艺术展览与策展通识课”的教学实践,由选课本科生在孙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主题研究、作品创作到展览策划的全过程。策展团队赵梦齐、王雪茗、杨若曦、张瑞珂同学通过跨学科合作,将艺术创作、科学原理与策展实践有机结合,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观赏趣性的专题展览。

二、展览内容概览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从艺术创作、科学模型与神经机制的角度,全方位解析视错觉的奥秘:

第一板块:视错觉艺术创作
这一板块展示了指导老师孙越在艺术教学中心开设的当代艺术展览与策展通识课学生在视错觉专题版块完成的优秀创作作业。作品形式多样,且多与学生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研究方法具有关联性,体现了同学们对视错觉现象的独特理解与富有想象力的艺术转化。

例如,有的作品通过几何图形的巧妙排列制造动态错觉,有的利用色彩与明暗对比引发空间错觉,甚至还有的同学利用数学算法发现了新的视错觉模型(倾斜错觉)。这些创作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艺术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们对视错觉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第二板块:视错觉科学原理模型
本板块通过模型展示与图文解说,系统介绍视错觉的科学基础。内容包括经典的视错觉案例,如穆勒-莱尔错觉、赫尔曼网格、凹脸错觉等,并配以详细的解说,帮助观众理解其背后的认知机制。这一板块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视错觉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三板块:神经生物学原理插画
视错觉的产生与人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本板块通过系列科学插画,生动展示视觉信息从视网膜接收至大脑皮层处理的完整路径,阐释不同脑区在视觉感知中的作用。插画内容涵盖视觉通路的层级处理、神经元反馈机制、以及注意力与预期对感知的影响等。这些作品邀请艺术家协助完成,以艺术化手法呈现复杂的科学内容,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中理解视错觉的生物学基础。

三、展览亮点

跨学科融合
展览充分体现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互动,既有感性的艺术创作,也有理性的科学分析,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观展体验。

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
作为通识课程的成果展,本次展览不仅展示学生作品,更全面呈现了课程在创意激发、研究能力与团队协作方面的教育成效。

学术与科普并重
展览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既适合科技与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交流探讨,也面向广大师生与社会公众开放。

四、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2025
930- 1029
(每日9:00-17:00,周末照常开放)

展览地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艺术教学中心
3F现代艺术中心)

策展团队:
赵梦齐、王雪茗、杨若曦、张瑞珂

指导老师:
孙越

主办单位:
艺术教学中心、人文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五、结语

《视错觉专题科普展》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邀请观众跳出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以好奇与探索的眼光重新审视视觉与世界的关系。我们期待这场融合艺术创意与科学理性的展览,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感知科学的热爱,对跨学科实践的关注。

欢迎全校师生、校友莅临参观,共同见证艺术与科学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上一篇:下一篇: